查看原文
其他

【每日新书】《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

巴斯夏 品卷一族
2024-12-10

跨时空对话:乾隆的自大与短视。火烧圆明园时,英法联军发现一门榴弹炮,居然原封未动!

一本关于经济学思维的经典著作。作者巴斯夏以破窗的寓言为引子,指出了我们在政治经济决策中往往存在思维谬误,只看到“看得见的”部分,忽略了“看不见”的部分,进而导致决策失败,并且...

核心书摘:

我们在政治经济决策中往往存在思维谬误,只看到“看得见的”部分,忽略了“看不见”的部分,进而导致决策失败,并且造成了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书中的主题包括赋税、政府补助(产业、艺文活动、教育)、公共建设、贸易保护主义、就业问题等。就像哈耶克所说的:从来没有人用这么一句简单的话就清楚地揭示了理性经济政策的关键难题所在。而建立“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思维模式,对个人也很有启示:决策始于远见,在做决策时,既能看到可见的后果,又学会看到当下看不到的后果以及可能给其他方面带来的影响,这也会助我们更好地做决策以及评估决策。

关于作者:

弗雷德里克·巴斯夏,法国的经济学家、政治家与作家,古典自由派经济学的代表人物。

学什么:

1、“破窗理论”的故事及其变种

2、贸易保护主义的正面与背面

3、生活中,我们如何正确地做决策?

2020年有个财经热词,叫作“P2P清零”,在这一年,中国的5000余家P2P平台全部清零。

P2P,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网贷平台,它的官方翻译叫“人人贷”,这是一种通过中介平台实现的个人对个人的民间借贷模式。P2P从遍地开花到完全清零,中间不过短短十余年时间,但却经历了三次暴雷潮,这期间借款人破产跑路、投资人血本无归的故事一遍遍上演,最后只留下一地鸡毛。为什么P2P不断传出暴雷新闻,却仍然有大把投资者前仆后继地被收割呢?答案是高收益的诱惑。要知道,银行理财的年化收益一般只有4%—6%,而P2P却能轻松达到10%以上,于是一大批投资者只看到了高回报,却没有看到高回报背后的高风险,为了大赚一笔,轻率地投入了P2P的怀抱,最后不得不为自己的错误决策买单,轻则家庭财产大失血,重则倾家荡产、妻离子散。

生活中,有多少人总是在关键时刻做了错误决策:大学里念了个冷门专业;毕业后又一脚跨进了夕阳行业;早些年该买房时一拖再拖;好不容易下定决心自己创业,又错过了风口;想跟着大行情做点投资,本金却赔掉大半……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想要避开屡战屡败的窘境,就要学会做对自己未来有利的决策。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建立有远见的决策思维?如何在经济生活中,不让自己成为被割的“韭菜”呢?今天我们共读的这本书《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将会给我们一些启发,帮助我们找到想要的答案。

本书的作者是19世纪法国著名经济学家弗雷德里克·巴斯夏,他是公共选择理论的先驱、“破窗理论”的开创者,古典自由派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巴斯夏在经济学领域堪称独树一帜的幽默讽刺大师,他擅长用有趣的寓言、机智的辩论、信手拈来的讽喻,来讲述深奥的经济学知识,读来既轻松,又让人印象深刻。

本书出版于巴斯夏去世前数月,成书过程十分曲折,是真正的“三易其稿”:第一稿在搬家时丢失了,巴斯夏只能重写;第二稿完成后,巴斯夏又觉得写得太严肃,干脆付之一炬;第三稿就是我们今天听到的这部《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

这本书虽然出版于1850年,但至今仍走在时代前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哈耶克、著名经济学家黑兹利特、罗斯巴德等都深受其影响,如果你打算只读一本经济学入门书的话,那么首选这本《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因为这是一本哪怕经济学基础为零的人也能读懂的经济学著作,书中没有复杂的概念、定义和公式,巴斯夏把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和决策智慧提炼出来,不仅给我们普及了各种基础性的经济学知识,还让我们知道应该怎样解读经济政策,告诉我们大大小小的经济政策是如何影响普通人生活的,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建立经济学思维,让自己拥有更美好的生活。

一、“破窗理论”的故事及其变种

带着问题读书是收获最大的一种阅读方法,为了帮助大家提高注意力密度,我们在开始共读前给出几个经济学观点,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直觉自行判断对错,而听完这本书后,相信大家自然会得出结论:

观点1:一个国家如果减少进口、鼓励出口,就会变得富裕起来;

观点2:自然灾害当然是不好的,但是灾后重建能增加社会经济总量;

观点3:提高关税就能够保护本国的民族产业;

观点4:故意给商品设计使用寿命是对的,否则谁去买新产品呢?

好,下面就请大家带着这几个问题,与我们共读这本书吧。

1、从一扇打破的窗户说起

巴斯夏在书一开头,就为我们讲了一个小故事:

老店主詹姆斯有个淘气的儿子,一天,这个熊孩子在胡闹时抡起砖头打碎了自家的窗户,眼看着要花钱换玻璃,而换玻璃至少要花上6法郎,抠门的老店主真是又心疼又生气。周围的街坊邻居却七嘴八舌地劝他说:“窗户不能永远不坏啊”,“总得有人打破窗户,玻璃厂才有销路、玻璃工才有活儿干呀!”

“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这也正是一些经济学家的观点:孩子打破了窗户,人们就要更换玻璃,这样一来,玻璃厂就卖出了商品,玻璃工也有了活干;玻璃工挣到钱后给自己买了双皮鞋,鞋匠便有了收入;随后鞋匠去买了块蛋糕,蛋糕店又挣到了钱……依此类推,各种各样的就业机会就产生了,经济也被盘活了。

按照这种观点,打破窗户反而是一件好事,因为它创造了消费需求、推动了社会就业、增加了社会经济总量,打碎玻璃的熊孩子不但没有错,反而促进了经济增长,是有功的。最后,结论出来了:破坏能够创造财富。这就是著名的“破窗理论”,也叫“破窗谬误”。

“破窗理论”非常有市场。比如说,有人认为水灾虽然冲毁了一些农田和房屋,却可以增加粮食、建材、运输的需求,因此客观上拉动了经济发展;再比如,有些城市在基建中存在重复建设的问题,修建不久的道路或安装不久的路灯拆了修、修了拆,却被认为是扩大内需……

巴斯夏讲的这个熊孩子打破窗户的故事,就是“破窗理论”的思想源头,只不过巴斯夏是把这个故事作为批判的靶子提出来的,他本人是“破窗理论”或者说“破窗谬误”的坚定反对者。

巴斯夏为什么认为“破窗理论”是一种错误的经济思维呢?我们还是回到孩子打破窗户的故事,当然,这次我们要换一个思路。

假设窗户没有被孩子打破,那会如何呢?老店主可能会想用换玻璃的钱买一些面包,再买上一本书,但是由于玻璃碎了,他不得不把原本准备买面包和书的钱拿去更换玻璃。也就是说,如果不是熊孩子的破坏活动,老店主本来可以拥有新财富——面包和书,同时还有一扇完好无损的窗户。现在,玻璃被打破了,本来可能拥有的新财富也被消灭了。

那么,为什么人们、甚至一些经济学家会相信“破窗理论”呢?原因就是他们只看到玻璃工因为破坏活动多了6法郎的收入,却没有看到面包店和书店因此损失了6法郎的潜在生意。如果破坏能够促进经济增长,那么我们只需要不断搞破坏就行了,这显然是非常荒谬的。

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真正的经济发展必须同时满足两个要求:既能合理运用原有的财富,又能不断创造并积累新的财富。而破坏之后的重建虽然产生了投资需求,也增加了就业,但我们看不到的是,这样的增长实际上是一种“破坏—建设—再破坏—再建设”的低效循环,在这个过程中,经济活动无法实现应有的财富积累,只是一种无效或低效的经济行为。

巴斯夏认为,在评估一件事或者一个决策的好坏时,不能只看眼前可见的影响,还要关注不可见的影响,而巴斯夏运用“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思维工具,一眼就可以看穿一些“伪经济学家”的把戏,他不但揭破了“破窗理论”的本质,还用它对“破窗理论”的一些变种进行了批判。尽管这些观点的迷惑性很强,但是运用巴斯夏提出的经济思维,我们就能迅速识别出它们的荒谬之处。

2“破窗理论”的变种一:社会就业问题

在人们普遍关心的社会就业领域,有很多错误的经济学观点,巴斯夏明确指出,这些观点大多是“破窗理论”伪装后的变种,并对这些错误观点做了有力的辩驳。

第一种观点:机器是“邪恶的”,它会取代工人的工作,因此应该禁止使用机器。

巴斯夏生活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期,工业革命带来了重大技术进步,但也带来了很多麻烦:当时的人们对机器的发明非常恐慌,担心机器会导致大面积失业,一些顽固反对新技术的“勒德分子”(指19世纪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因为机器代替了人力而失业的技术工人)更是大肆破坏机器,16世纪就发明了的织袜机甚至被禁用了100年,只是因为惧怕工人骚乱;报纸上也随处可见这样的观点:“这些机器惊人的动力使上百万工人陷入贫困之中,机器毫不留情地剥夺了工人们的工作机会……我们诅咒机器赶快下地狱!”

这个论调其实我们现在也经常会听到,比如,一些人对人工智能就抱有同样的担忧,他们害怕会因此失去赖以为生的工作、失去存在感。

巴斯夏指出,这种观点与“破窗理论”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破坏或消灭了机器,就有大量工人去做这些工作,工人们就可以赚钱养家糊口了,需求就产生了。

在书中,巴斯夏以自己的远见卓识批判了这种错误的观点。他认为,人们只看见机器取代了一些工人的劳动,却没有看见机器解放了生产力,节省了大量生产成本。节省下来的生产成本不管是扩大生产,还是做另外的投资,总之一定会花出去,被机器顶替的工人也会因此获得其他的工作机会,这样一来,社会财富才真正增加了。

第二种观点,精简军队会带来就业压力,进而降低平均工资

书中,巴斯夏举了一个例子。因为边境不存在安全问题,有人提出,干脆把军队精简掉10万人,这样国家可以节省1亿法郎。结果这个想法遭到了激烈的批评,他们的理由是:我们国家当下正在闹失业,让10万人复员,他们靠什么生活?还不如国家出钱养着他们。另外,10万人的军队每年要消耗大量服装、粮食和武器装备,这对供应商来说可是一笔大生意啊。

为了让读者理解这种看法的荒谬,巴斯夏把上面提到的数值等比例缩小到1位军人和1000法郎,并做了一个比喻:征兵官到A村庄转了一圈,征召了一个士兵;税务官又到A村庄转了一圈,收走了1000法郎的税款用于供养这个士兵。这个士兵和1000法郎都被送到了边境小城,于是一些人说:看啊,钱和人都在呢,只是换了个地方,在那里他还会消费,这同样促进了经济发展。

可是如果我们回过头来看A村庄,就会看到,这个村庄莫名其妙地失去了一个壮年劳动力、失去了可以作为他的劳动报酬的1000法郎,也损失了他细水长流地花掉这1000法郎所能带来的各种生意。最后换来的,就是这个人不再从事生产性劳动,每天只是在部队里操练。按照破窗理论,人们只能看到A村庄交出的士兵和税款能带来多少消费、多少就业,却看不到如果把1000法郎还给纳税人,他们可以把钱投入市场,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而那个士兵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劳动为社会贡献力量。

综上所述,破窗理论在就业领域造成的普遍错误是,一些人只看到了因为破坏或者生产工具落后带来的就业机会,却看不到社会发展、技术进步帮我们省下来的时间、资源、劳动力,而利用这些,我们可以生产更多的产品,创造更大的经济财富。也就是说,当破窗理论发挥作用时,带来的往往是无效的经济总量。对于这一点,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最后,巴斯夏也提出了警告:永远,永远不要以就业和工资为借口来干预经济。 

3、“破窗理论”的变种二:公共工程的谬误

“破窗理论”的谬误是很容易识别的,但是如果把它扩展到其他更复杂的领域呢?在书里,巴斯夏分享了破窗理论的另一个变种——公共工程可以扩大就业。这个变种就带有很大的迷惑性。

巴斯夏举了一个例子,法国人曾修建了一个“战神广场”,然后又把它废弃了,但是当时的人并不认为这是浪费,而是认为这项公共工程增加了就业。这也是有先例的,据说拿破仑也曾做过这样的事情。他下令工人挖开一条水渠,然后又再次填上,并自豪地认为自己在干一件很有意义的事。他满怀自豪和博爱地说:“看似无意义的事情其实是有意义的,我们所做的事情是在让财富流入劳动阶级的手中。”

有些经济学家肯定了拿破仑的这种做法,他们的逻辑是:国家投入公共开支兴建公共工程——大批工人因此获得就业机会——工人把赚到的钱花出去又推动了经济发展。所以,这是一件好事。

这个论证听上去是不是很完美?但其实它是有问题的,大家发现问题出在哪里了吗?运用“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经济学思维我们就会发现,这些经济学家做的是一种缺失性比较,所谓缺失性比较简单理解就是,只有甲参与了一件事并发挥了作用,而乙没有参与,这时把甲乙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就是不科学的,我们不能因此论证甲比乙更强。

在这些经济学家的缺失性比较中,他们只看到了看得见的影响:

(1)公共工程为工人创造了就业机会;

(2)工人将劳动所得的报酬用于消费,扩大了内需。

其实看不见的影响却更多,比如:

(1)公共开支需要国家组织人力、需要纳税人出钱;

(2)公共工程创造了就业机会,别的行业的人可能失业;

(3)公共工程的支出如果放到市场上会更有效率;

(4)如果工程很少人用,那么本身也是一种浪费……

总之,以公共工程来扩大就业确实给某些行业带来了看得见的好处,而看不见的一面就不那么美好了,它损害了整个社会的效率,减少了民间的有效投资。

巴斯夏在本书开篇就指出:“在经济领域,一个行动、一种习惯、一项制度或一部法律,可能会产生不止一种效果,而是会带来一系列后果。这些后果,有些是我们当时就能看到的,而有些则需要过段时间才能显现出来。所以,我们在做决策时,不要只看到眼前的利益,把长远的利益和看不见的利益考虑进去,或许就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

二、贸易保护主义的正面与背面

近些年,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2018年上半年,美国对中国制造的贸易摩擦,其本质就是贸易保护主义。而在本书中,巴斯夏运用“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经济思维,对贸易保护主义进行了批判。

二百多年前,“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已经揭示了自由贸易的好处,但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贸易保护主义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即使在19世纪经济最发达的英国都是如此。

作为经济自由论的旗手,巴斯夏对这种状况深感忧虑,他开始积极地为贸易自由做宣传。为了说明贸易保护主义的错误,巴斯夏在书中讲了一个法国人限制进口比利时铁产品的故事:

比利时铁资源丰富,愿意以10法郎的低廉价格向法国人供货,而法国本土的铁产品售价则高达15法郎。于是法国的商人、锁匠、铁匠纷纷跑到边境去买比利时铁,法国的铁工厂也被迫压低了价格。这使得法国的贸易保护者大为生气,但是他们自己没有能力跑到边界线上去阻止交易,他们想到的办法是利用法律武器。这些人跑到巴黎,向议会提出要求并讲了自己的理由。他们的要求是:立即制定一条法律,规定“比利时铁不许进入法国”。他们的理由是:这样做之后,法国本土铁的售价就可以涨到15法郎,铁工厂主就会更有钱,有钱之后会雇佣更多工人,工人花销会更大,然后整个国家都会跟着富裕起来。

法国的议员们被这些人的理由迷惑住了,议会当天就通过了一项法律,对国产铁实行贸易保护,议会还拨款2500万法郎,派了两万名税官去边境收税。

于是,法国的贸易保护政策让铁工厂主赚得盆满钵满,而法国的商人、锁匠、铁匠不但要多付5法郎买铁,还要从口袋里掏出2500万法郎来支持边境税务稽查。公平地说,贸易保护者的推论也有一定道理,问题是他们用片面代替整体,只说了看得见的结果,却掩藏了看不见的问题——铁工厂主是多赚了5法郎,但是这5法郎并不是平空冒出来的,而是从法国商人、锁匠、铁匠的钱包中挖出来的,如果这5法郎留在原主人的钱包中,一样能够促进经济发展,而且会更有效率。此外,法国还失去了本可以从国外进口的高性价比商品,本国商品的价格信息也会失真,资源无法得到有效配置。

巴斯夏指出,贸易保护是立法者站在生产者立场上制定的政策,实质上就是人为制造稀缺;而自由贸易可以让物资更高效地流通,促进社会的整体繁荣,这才是站在消费者乃至全人类立场上制定的政策。生产的最终目的就是消费,是提高全人类的福利,如果只看到进出口的一些差额和某些行业的一点利益,却看不到贸易保护带来的隐形损失,那么就会给经济发展造成阻碍,甚至孳生各种意想不到的危机。

接下来,我们讲一个发生在我国清朝时期的故事,看看贸易保护主义的另一种极端类型,以及它所造成的恶果。

1792年,借着为乾隆皇帝庆贺寿辰的机会,英国派遣马戛尔尼使团访华,提出了在中国增开通商口岸,降低关税等要求,希望扩大与中国的贸易。彼时英国正在进行如火如荼的工业革命,为了展示英国的新技术,使团带来的礼物几乎囊括了当时欧洲工业文明的全部精华,包括:军舰模型、望远镜、连发枪、自鸣钟、玻璃灯、地球仪、天体仪、乐器,甚至还包括热气球和榴弹炮。这本是一次主动与世界先进技术接轨的机会,但是乾隆皇帝却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意思是我们泱泱大国要啥有啥,根本不需要从你们这些番帮那里买东西,干脆地拒绝了英国的通商请求。

后来的事情我们都知道,引领第一次工业技术革命的英国迅速称霸全球,他们还在鸦片战争后,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我们不禁想,如果当年乾隆皇帝开启与英国的正常贸易,改变闭关锁国的政策,搭上工业革命的快车,后来清朝的命运会不会变得不一样呢?

有些历史和文化学者分析乾隆之所以拒绝英国的贸易请求,是因为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思想中,对外交往只是自己对其他藩国的恩赐,是天子威名远扬海外的方法,与另外一个国家进行纯粹的贸易往来,不符合中国一贯的对外原则。

从文化的角度看,这种说法没什么问题,但从经济角度来看,这种说法就不太全面了。其实,以“闭关锁国”著称的清朝政府并没有完全断绝对外贸易,在当时,中国的茶叶和瓷器在海外市场上都是响当当的“硬通货”。以茶叶为例,18世纪的英国,每人年均消耗一磅以上的茶叶,当时的英国民谣甚至唱道:“当时钟敲响四下,世上一切为茶而停。”那时英国人喝的茶绝大多数来自中国。

在乾隆时期,清政府的对外贸易其实一直是参照两千多年前管仲提出的“斗国相泄”原则来实施的。《管子》中写道“彼物轻则见泄,重则见射。此斗国相泄,轻重之家相夺也。”意思是说,各国的商品,价格过低则泄散外流,过高则别国倾销取利。这便是对立国家互相倾销商品,商家互相争利的基本原则。而清政府采用的就是利用出超的贸易地位,制造大量的贸易顺差,却很少从国外进口商品,这是一种极端的贸易保护主义方法。短期看,清朝通过茶叶和瓷器外销,从世界各地吸金,大量的黄金、白银流入中国,让中国成为当时世界贵金属的主要集中地。但乾隆皇帝只看到了眼前的贸易顺差,却没有看到世界经济和技术发展的大趋势,闭着眼睛看世界,关闭了与世界交流的通道,也最终失去了贸易主权。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贸易保护主义就是在筑墙,这道厚厚的墙不但会阻断与外界的交流,还会阻断自身的发展,而巴斯夏早就预见到了这一点,他在书中说:“在经济自由化的大趋势下,贸易保护主义只是饮鸩止渴而已,只顾着短期利益,终究会让人付出难以想象的巨大代价。”

三、生活中,我们如何用经济学思维正确地做决策?

奥地利经济学派把经济学定义为“研究理性人如何决策的科学”,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教授也认为,“经济学是解释人的行为的”。“宏观经济学之父”凯恩斯更是强调:“经济学不是教条,而是一种方法,一种智力工具,一种思维技巧,有助于拥有它的人得出正确的结论。”

所以说,经济学就是一门教我们如何做出最优决策的学问,而做决策的前提是要全面掌握信息,这就要求我们不但要能看见“看得见”的东西,还要能看见“看不见”的、需要靠推演才能知道的东西。

现代社会复杂多变,每一天我们都要处理大量信息,与各种各样的人接触,做出大大小小的决策。遗憾的是,我们却仍处在从蛮荒时期建立起来的思维模式中,大多数人都只是依靠自己的直觉去做决策,让自己处在无知而又不自知的状态当中,这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它会导致我们更容易被眼前能看到的利益或损失所触动,对无形的利益或损失却缺少感觉,也因此很容易落入各种经济陷阱,就比如我们前面说到的,钱包受损的P2P投资者,还有那些在股市中股价一涨就跟着买,一跌就割肉卖的“韭菜”型股民们。

因此,我们更需要用“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思维把自己武装起来,这是一套把复杂世界变简单的经济学思维,它能帮助我们尽可能地消除决策盲点,减少不确定性,当我们真正掌握这个思维工具后就会发现,自己看问题的视角更多元了、思考的层次更加丰富了,对于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考量更均衡了。

那么,具体应该怎么做呢?作者巴斯夏在书中对常见经济问题的分析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

首先,思考问题要做充分的想象。任何重要能力都是用进废退,所以巴斯夏一直强调,要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想象力,预演事情的发展,去“看见”那些眼下看不见的东西,这对我们做决策会大有裨益。

其次,不要被看得见的利益蒙蔽双眼,试着做个有远见的人。人们都倾向于确定性的、看得见的好处,而懒得去想那些不确定的、看不见的东西,这是人性使然。而巴斯夏指出,有两个截然不同的导师会帮助我们战胜这种人性弱点,那就是经验和远见,经验是一位粗暴的老师,它要我们凡事自己去尝试,得来的教训也往往是血淋淋的;远见则要温和得多,它帮助我们立足长远,模拟事件的未来走向,从而找到最优解。


决策能力是判断一个人思维成熟度的重要标准。对个人来说,决策不仅影响着当下的选择,而且还会对我们未来的人生方向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正确地运用“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思维工具,可以让我们摆脱被直觉的控制,对这个由海量陌生人紧密连接的社会,做出恰如其分的反应和更理智的决策。

结语

书读到这里,我相信,大家一定对开篇提出的那几个经济学问题有了正确的认识,所以我想说,这本书作为一部经济学经典著作,不但呈现出了“人人都能理解的经济真相”,而且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对照现实,我们可以发现,巴斯夏在一百多年前就严厉批判的贸易保护主义,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巴斯夏当年批评的高关税壁垒,仍然被用作贸易摩擦的重要武器;巴斯夏嘲讽的进口与出口差额之争依然持续不断。也许真的就像黑格尔说的:“人类从历史中吸取的教训就是,人类从来都不会从历史中吸取教训。”

巴斯夏在写作这本书之初,就将本书的读者群体定义为普通大众和非经济学人士,因此,在书中他巧妙地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大量运用类比、反讽、归谬推理等写作方法,让读者能够轻松地理解他的理论,读来既轻松有趣,又发人深省。巴斯夏在书中提出的“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经济学思维模式,值得我们深刻思考和学习;巴斯夏分析经济现象的方法,也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编辑:刘挥】



相关内容:

【每日新书】《好的经济学》|接地气不忽悠的身边经济学。

《魔鬼经济学3》|专家的意见到底该不该听?送你一种魔鬼式思考方式。

《商业秀—体验经济时代企业经营的感情原则》|把握用户情感需要与其建立恋爱关系。

《魔鬼经济学》|如何做出理性决定?

【听读史记学管理】管晏列传|管仲是贸易战的鼻祖,也是色情业的祖师爷。

《激荡十年,水大鱼大》|探寻中国经济发展走向。

上次推送内容:

【每日新书】《布局天下》|中国古代军事地理大势。

【财经界】“泡泡玛特,您的吸引力余额不足,请充值”

【跟着名人学领导力】《一网打尽:贝佐斯与亚马逊时代》

【听读史记学管理】伍子胥列传

【炳泽诗话】徘徊

【严选好书】贫民窟的魔咒(只有死了才能逃掉)

【党建读书会】093新思想的丰富内涵

【党建读书会】094“四个伟大”与“四个自信”

本次推送:

【每日新书】《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

【财经界】三只松鼠高管偷卖68万废纸箱,你信吗?

【跟着名人学领导力】《人类的群星闪耀时》|拿破仑为何断送了他的前程?

【听读史记学管理】孝景本纪

【严选好书】985毕业的他,第一次坐飞机,被空姐羞辱了。

【炳泽诗话】小马过河(二)

【党建读书会】095新时代新思想的两大征程

【党建读书会】096经济建设的根本要求和主要举措

下次推送:

【每日新书】

【财经界】董明珠的格力没有“二把手”

【跟着名人学领导力】《希特勒传:从乞丐到元首》

【听读史记学管理】高祖本纪

【炳泽诗话】有感于机收比例超98%

【党建读书会】《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党建读书会】097政治建设的根本要求和主要举措

【党建读书会】098文化建设的根本要求和主要举措

(语音、文字、图片部分来自今今乐道APP和网络,老农整理)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品卷一族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